朱泥紫砂茶具

原礦呈金黃色或淺黃綠色的紅泥,明代稱「石黃泥」,清代稱「朱泥」。其含氧化鐵量較其他紫砂泥高,在14%~18%間。原礦深埋於宜興丁山鎮趙莊山嫩泥礦層的底部,外觀呈咖啡黑色,煉製目數140—180(一般紅泥為60目),成泥後稱朱泥。用熱水沖淋朱泥壺,立展嬌嫩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游移。台灣曾熱傳它被用作航天太空艙中的隔熱材料,稱為「太空梭泥」。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生坯至燒成,收縮率高達30%~40%,支撐度差,一般成品率僅約7成。故常用來製作小件器物和作為化妝土,作為紫泥坯件表層的裝飾用。市面上不少的所謂朱泥壺,實際是紅泥加添混料燒制而成的,表面無明顯顆粒。


排序方式
  • 精選
  • 暢銷度
  • 依字母順序 (由 A 到 Z)
  • 依字母順序 (由 Z 到 A)
  • 價格 (從低到高)
  • 價格 (從高到低)
  • 日期 (從舊到新)
  • 日期 (從新到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