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易武

易武正山普洱茶樹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易武

雲南普洱茶產區的易武古茶山,為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易武鎮北與曼臘接壤,南接瑤區、勐伴,西接勐侖象明,東鄰老撾。居住著彝、漢、瑤、傣、苗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佔80%,土地總面積345.6平方公里。

 易武古茶山、古鎮,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已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干茶70000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為便於馬幫運輸,清·道光年間重修改擴了從思茅廳至倚邦、易武240公里的五尺寬青石條茶馬驛道,貫穿於普洱茶六大茶山。為擴大茶葉貿易,官府和茶商還聯合籌資開闢了一條從易武到老撾、轉越南、走南洋的「茶馬商道」。茶商馬隊紛紛前來易武,終年馱鈴迴蕩,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歷史上茶莊林立,商賈云集的興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殘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見,房基、石道上殘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莊遺址等,向後人講述著那曾有過的繁榮輝煌的歷史。


  易武古茶山東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海拔656-2023米之間。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 433米,最低的納麼田海拔為730米。海拔差異大,形成了「—裡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


  易武茶區的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5-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5%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茶樹分佈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蓋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這是易武鎮古茶山的真實寫照。

在所轄3個村委會的多數自然村寨不論是中低海拔的山谷還是高海拔山樑,都有疏密不一的古茶樹古茶園分佈。全鎮擁有古茶樹古茶園總面積1.4萬畝(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園),主要集中分佈於麻黑、易武兩個村委會的各個老茶山,樹齡最高的水洞栽培型大茶樹,樹高10.33米、莖圍1.06米,約有700多歲。古茶樹茶種群體較純,大都屬普洱茶種(學名:阿薩姆種CamelliaslneSlSvarassamlca),有少數為勐臘種。古茶樹主要分佈在海拔 910-1463米之間的古茶山地區,樹齡高的基本上分佈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較完好的古茶山。並有東、南、北三面分佈多而西面少的特點,這與自然山勢和人群聚居分佈有關。
  代表性古茶樹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樹、銅箐河灑代大茶樹、刮風寨大茶樹。古茶樹特點為:茶樹分枝密,葉均水平著生;分枝級數較多,最多達四級;葉形多為長橢圓形,葉莖楔型,葉長葉寬脈對;色澤為綠或深綠色。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優茶而著名。據茶葉質量檢測數據表明,這裡古樹茶葉品質優良的主要因素是:1.植被保護較完整,生態環境平衡,大氣無任何污染,古茶樹、古茶園四周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養分充足,極有利於茶樹的自然生長。2.氣候濕熱,光、熱、水、土自然條件優越,使這裡的古茶樹常年生機盎然,發芽早,育芽能力強,芽肥大葉身葉背茸毛多顯毫。年可發多輪多次,年生長期長近10個月,2月下旬開採,11月中旬結束。3.內含物豐富,在相同條件下測試,易武古茶園茶葉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兒茶素指標,明顯高於其他產茶區的同類品種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