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紫砂壺的「泥門」?
簡單來說,「泥門」是描述紫砂壺在燒成後,其壺身泥料顆粒分佈的緻密度或鬆緊度。
-
泥門緊:表示顆粒分佈緊密,緻密度高。
-
泥門鬆:表示顆粒分佈相對鬆散,緻密度低。
「泥門」的形成,實際上是紫砂壺製作工藝對泥料形態介入的結果。紫砂顆粒在製作過程中,受到拍打、壓刮、修飾等工藝手法的影響而產生運動和改變。所以,「泥門」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器形、泥料、以及工藝手法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狀態。
判斷全手工紫砂壺的關鍵依據:泥門的內外差異
對於辨識一把壺是否為全手工紫砂壺,泥門的內外差異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這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兩種製作手法對泥料施加的受力方式不同:
1. 全手工壺的泥門特徵:外緊內鬆
全手工壺的壺身(身筒)是用竹拍子等工具,在泥片外側一點點拍打成型的。
-
壺外壁:泥料顆粒受到竹拍的持續拍打與擠壓,分佈會變得緊密。加上後期的明針修飾(精細修飾表面的工序),會使得外表泥門更顯緊實。
-
壺內壁:由於成型時,內壁僅是輕輕靠住,並沒有像外壁一樣受到竹拍的強力拍打與擠壓,所以內壁的泥料顆粒分佈相對鬆散。
因此,一把典型的全手工紫砂壺,其泥門特徵表現為外表緊密,內壁鬆散(即外緊內鬆)。
2. 半手工壺的泥門特徵:內外皆緊
半手工壺的身筒,通常是將泥料或泥片套在模具中,用手或工具向內用力搪制出來的。
-
壺體在模具中成型時,內壁和外壁受到的擠壓和施力是相對均勻且強烈的。
-
這導致內外壁的泥料顆粒分佈都趨於緊密。
所以,半手工壺的泥門通常表現為內外表鬆緊度相差不多,泥門都偏向緊密。

總結:從泥門看工藝的痕跡
「泥門」不是判斷紫砂壺優劣的唯一標準,因為它受太多因素影響。然而,對於我們判斷一把壺的製作工藝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時,觀察壺身內外壁泥門的鬆緊對比,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它記錄了工藝師一拍一打的力度與心血,是紫砂工藝最直觀的體現。
下次賞壺時,不妨仔細觀察壺的內壁與外壁,感受那份由手工拍打留下的「外緊內鬆」的獨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