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紫砂壺的泥料的目數是什麼?

宜興紫砂泥礦石

探索紫砂壺的奧秘:紫砂泥「目數」對茶壺品質的關鍵影響 | 紫砂壺收藏家必讀

 

一把好的宜興紫砂壺的靈魂,除了製壺者的匠心,紫砂的泥料本身是否優質,是一個很大的關鍵性。在眾多紫砂泥料知識中,「目數」是一個核心概念,它決定了紫砂壺燒成後的質感、透氣性,以及茶壺拿來泡茶是否能更好喝都有著相關的影響。

在此簡述一下宜興紫砂泥的「目數」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如何成為影響紫砂壺品質的關鍵。


 

什麼是紫砂泥的「目數」?

 

要了解紫砂壺泥料,首先必須掌握「目數」這個計量單位。

「目數」是形容紫砂泥顆粒粗細的國際通用指標,採用的是「泰勒制」(Taylor System)。它的定義是:**篩網在每英吋長度(25.4毫米)上所具有的網眼數量。**簡稱「目」。

簡單來說:

  • 目數少 (例如40目):網眼大,過篩後的泥粉顆粒就越粗

  • 目數多 (例如120目):網眼小,過篩後的泥粉顆粒就越細

例如,所謂「60目的泥粉」,就是指該泥粉是用每英吋有60個篩孔的篩子篩選過的。

目數 (目) 最大泥粉直徑 (毫米) 粗細描述
40 0.425 顆粒較粗
60 0.250 現代常用標準
80 0.180 顆粒較細
120 0.125 機械製備常見細度

 

宜興紫砂泥料的目數對製壺的影響

目數對紫砂壺品質的關鍵影響

 

紫砂泥的目數並非越細越好,它必須控制在一個黃金比例,才能確保紫砂壺具備優良的物理特性和使用體驗。

 

1. 影響可塑性與成品率

 

紫砂泥料的目數如果過大(即顆粒過細,團粒尺寸過小),在製坯時會造成可塑性降低、變形率增高;反之,目數如果過小(即顆粒過粗,團粒尺寸過大),在燒製時則容易導致型變率高,降低成品合格率。

太高跟太低的目數皆會影響紫砂壺的成形良率

 

2. 決定透氣性與吸水率

 

目數的大小,直接影響了紫砂壺最核心的特性:透氣性吸水率

紫砂的結構是雙氣孔結構,正是這些粗細不一的顆粒所形成的間隙,讓紫砂壺擁有「不透水而透氣」的特性,能保留茶湯的香氣,同時讓茶葉呼吸。

  • 顆粒適中的泥料 (如60目):燒成後能形成最佳的氣孔結構,透氣性強,吸水率適中(約在3%~5%),這將有利於茶湯的醇化。

  • 顆粒過細的泥料 (如120目以上):氣孔被堵塞或過小,透氣性會顯著下降,雖然看起來明亮摸起來很光滑,但與一般陶器瓷器無異,失去紫砂壺獨特的優勢。

 

3. 造就獨特的「砂質感」與包漿光澤

 

當代手工製壺的主流目數,通常控制在60目左右

使用60目左右的泥料製成的紫砂壺,燒成後壺表既有足夠的細膩度,又保有清晰的砂質感。這種細膩與粗獷的結合,使得茶壺在經過長期的泡養(即「包漿」)後,能呈現出溫潤如玉的光澤度。

此外,60目左右的泥料,所含的石英、雲母、赤鐵礦等礦物結晶相多、玻璃相少,具備優越的物理強度,即使經受驟然的冷熱水澆淋,也較不易產生破裂,擁有絕佳的實用價值。


 

紫砂目數的歷史演變:從粗獷到精細

 

紫砂泥料的目數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具的革新而不斷演變,這也是鑑別古壺的依據之一。

時代 泥料目數範圍 製備方式 特點
明朝 26~35目 手工石磨碾粉 顆粒最粗,通透性極佳
清代早期 35目左右 手工石磨碾粉 顆粒較粗,質感強烈
清代中期~1958年 55~60目 手工或石輪輾碎 趨向現代標準,細膩度增加
1959年後 可達180目 應用雷蒙粉碎機 開始有超細泥料出現
現代 手工:60目左右 機械:100~120目 手工練泥與機械化並存 追求平衡與高效率

在1958年以前,由於一直採用人力或獸力推動石碾子磨粉的手工製法,泥料的目數普遍偏低(不超過60目)。這使得明清老壺的顆粒感更強、通透性能更好,「顆粒粗獷」也因此成為辨別早期老壺的重要標準之一。

 

結語:紫砂壺的目數哲學

 

「目數」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背後蘊含的是歷代藝人對於紫砂壺泥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與精準掌控。

一把完美的紫砂壺,必須在「粗獷的砂感」與「細膩的質地」之間取得平衡。現代製壺業將目數控制在60目左右,正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紫砂泥天然的雙氣孔結構,發揮其獨步全球的透氣養壺特性。

當您下次欣賞手中的紫砂壺時,不妨仔細感受其表面的顆粒質感,您所觸摸到的,不僅是泥料的粗細,更是數百年來紫砂工藝演變的縮影。了解目數,才能更深層次地體會每一把紫砂壺的價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