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風爐薄鍋仔,一門傳統老手藝 黃樹藩老師

潮汕手拉坏茶具

講究喝工夫茶的潮汕人

必有“功夫茶四寶”相伴:孟臣罐(朱泥小壺)、若琛甌(杯)、潮汕爐(紅泥小爐)與玉書煨(即砂銚sha diao )。特別是其中的玉書煨與紅泥爐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風爐薄鍋仔”,兩者如影相隨。

 

作為傳統紅泥爐和砂銚“煮水利器”,在隨著煤氣爐、電熱爐、電磁爐的迅速普及,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漸行漸遠了

蘊藏在“煮水利器”紅泥小爐和砂銚中的味道,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抱朴的生活態度,曾因時代的發展銷聲匿跡。楓溪民間陶瓷藝術師——黃樹藩,他以手拉坯紅泥風爐的精湛手藝而聞名業界。

砂銚俗名「茶鍋仔」。沙泉清冽,故銚必砂制。楓溪名手所作,輕巧可喜。或用鋼銚、錫銚、輕鐵者,終不免生金屬氣味,不可用。——翁輝東《潮州茶經·工夫茶》

這次採訪中,工藝大師黃樹藩親身為我們示範手拉陶藝的過程。他向我們說道:「親手製作的陶器,只要進窯,就一定是精品。因為在前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完成後都會仔細檢查,進窯之前,已經把次品都淘汰了。」

用泥鏟切下一大塊泥料,開始了拉坯之前的熱身運動——揉泥。揉泥是陶藝師是尋找泥感的最基本的方式,按逆時針方向,通過揉、搓、拍等手法,均勻泥料的水分與硬度,增加泥料緻密度和可塑性,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排出泥料中所含空氣,防止燒成時器物產生氣泡。

潮州功夫茶具製作

手工揉泥
老師單腳踩動中心擺著陶泥的石膏拉坯車,給我們現場展示手拉朱泥壺製作。
拉坯,俗稱走泥。先把泥團摔搭在車盤中心,雙手蘸水將泥團包緊,借旋轉之力,緩緩向上捧起又壓下,如此反覆幾次,手隨泥轉,泥隨手變,泥團在轉盤中轉動、在手指間流動,行雲流水般變化而成不同的形制。

黃樹藩手拉坏製作

黃樹藩手拉坏製作

黃樹藩手拉坏製作

黃樹藩手工茶具茶爐製作

眼准手穩、巧手操弄,坯體很快便成形了,再經過修粘、曬乾、燒成等環節,便是成品。雖然花費時間不長,但黃樹藩老師卻是十分投入。

這讓人不禁陶醉於泥土與陶藝師無聲的交流中,沉醉於那一推一動,那一起一落,一捧一壓,一捋一按之中。

朱泥是紫砂壺所有材料中的貴族,收縮率大,成品率低 。手拉陶藝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是一門複雜技藝,要經過手拉、修坯、拼接(壺嘴、壺把)、洗水、晾乾等一系列步驟,最後進窯燒制10小時,才算成功。

黃樹藩老師
黃樹藩,男,1951年生於潮州市楓溪區前進村,從事陶藝設計及製作,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作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茶室四寶:

泥爐砂銚(俗稱風爐薄鍋仔)沖罐,品茗杯;及茶盤 蓋碗 公道杯 茶葉罐 壺墊 杯洗等茶道配件,傳承了歷代楓溪手拉胚藝人精粹,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平衡點,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加以創新,創作了現代版的「風爐薄鍋仔」,讓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風爐薄鍋仔重現歷史舞台。在創作中胸有成竹,應用自如,體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受到廣大茶客的一致好。

2004年被中國瓷都陳列館商場聘為陶藝手拉胚示範師,多次現場為國家,省,市領導及海內外嘉賓演示手拉陶藝的製作流程,多家媒體及報刊對黃樹藩老藝人的手工陶藝進行了報導:氧氣生活 MARCH 2010 3月刊《鳳凰與烏龍》,汕頭電視台 今日一線《玉書煨》,潮州電視台 民生直播《紅泥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18期(一杯茶里的工夫),茶博覽 123期 2013年第07期(問山訪器之潮汕風爐),香港潮商衛視 《陶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