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紫砂壺
是以自然界的南瓜為形做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相傳是明代的藝人陳子畦所創,
陳子畦,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工藝師;明崇禎至康熙年間人,浙江桐鄉,有《玉蘭樹段壺》、《南瓜壺》,並有水洗、水滴、荷、河蟹、瑞獸等作品傳世。仿友泉壺佳,工製壺瓶盒諸物,手法在徐友泉間,為世所珍。或雲即陳鳴遠之父(見《桐鄉縣志》)。
陳子畦所創的紫砂南瓜壺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富有寓意。南瓜這瓜果在傳統文化中像徵著豐收和吉祥的多子、多金、多福氣,外型討喜寓意又令人喜愛 !
在其設計並透過精湛的紫砂製壺技藝將南瓜的形狀完美地呈現在紫砂茶壺上,使得這款花塑壺型,不僅具有泡茶的實用性,也兼具了紫砂藝術性和觀賞性。
此外,南瓜壺也體現了紫砂壺藝術中的仿生貼花和筋紋工藝,為後來的紫砂壺製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在紫砂壺史上,南瓜壺在花塑器型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是集仿生貼花、筋紋...等製壺工藝於一體。
其中,特別是陳鳴遠的四件南瓜壺赫赫有名,分別是上海和正齋藏《和正南瓜壺》、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虛齋龐元濟藏《一啜瓜壺》以及台灣翦淞閣藏《萬年瓜壺》(殘器)。
陳鳴遠的南瓜壺業內幾乎無人不知,赫赫有名的製壺大師陳鳴遠,即是陳子畦之子,正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之經典佳話。

陳子畦的南瓜壺對後來的紫砂壺製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子陳鳴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繼承父親技藝的基礎上,將南瓜壺的藝術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度。陳鳴遠的南瓜壺作品,如「東陵瓜壺」等,都成為了紫砂壺藝術中的經典。此後,歷代紫砂藝人不斷對南瓜壺進行創新與改良,使得這款壺型在紫砂壺藝術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南瓜壺的收藏與鑑賞
陳子畦的南瓜壺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備受藏家追捧。在拍賣市場上,陳子畦的南瓜壺作品屢屢拍出高價,成為紫砂壺收藏中的珍品。對藏家來說,鑑賞陳子畦的南瓜壺需要注意其造型、工藝、材質以及款識等多個面向。同時,也需要了解南瓜壺的歷史背景和製作工藝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好地欣賞和收藏這一經典之作。
綜上所述,陳子畦與南瓜壺的故事是紫砂壺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子畦透過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創造力將南瓜的形狀完美地呈現在紫砂壺上,為後來的紫砂壺製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鏡與啟示。同時,南瓜壺也成為了紫砂壺收藏中的珍品之一,深受藏家的喜愛與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