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風盛的閩南、粵東和台灣,幾乎家家戶戶都置有一套雅緻的工夫茶具,不少人家還將工夫茶具陳列在多寶格中。看來,除去用來沖飲佳茗的實用性之外,工夫茶具也不失為一種典雅的居室飾物。
工夫茶具包括「四件寶」:孟臣沖罐、若琛甌、玉書煨、紅泥烘爐
正宗的孟臣沖罐乃用宜興紫砂陶製成的小茶壺。台灣著名史志學家連橫撰寫的《茗談》中 說:「台人品茶,壺必孟臣。」孟臣是明代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匠,姓惠,以製作小壺為專長。這種小壺用於泡茶時,色香味皆蘊,壺經久耐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壺 也有茶味,盛夏隔夜茶不易餿。茶壺耐熱性強,寒冬沸水注入,無爆裂之虞。另外,傳熱性慢,用時不燙手,使用越久越有光澤,顯得古色古香。
在閩南、粵東和台灣,人們常言:「金玉有價,孟臣無價。」一把古老的孟臣沖罐丟失或損壞,都會令茶癮君子十分痛心。相傳從前有位老茶人,每晚都要用 「孟臣」泡飲工夫茶喝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飲完茶吹燈就寢,不慎碰了一下茶几上的壺蓋,黑暗中只聽「啪」的一聲,他料想壺蓋摔破無疑,好不懊惱,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既然壺蓋破碎,留下那無頭壺更勾人傷心,於是索性起來,摸到壺身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無精打采穿鞋時,意外發現壺蓋躺在鞋裡完好 無損,他後悔莫及,喃喃自語:「壺身都扔了,留蓋作何用?」遂將壺蓋摔碎。從此,他憂思成疾,不久謝世西歸。這雖是傳說,卻可見茶人對孟臣沖罐的珍惜。孟 臣沖罐滯積的「茶鏽」,常常是茶癮君子炫耀「茶齡」長的實物見證。舊時大戶人家嫁女,有的還將上品「孟臣」作為高檔的陪嫁品。時下,仿古而制的「孟臣」充 斥市場,但茶人慕其名,依然對它情有獨鍾。
與「孟臣」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古代 正宗的若琛茶甌產於江西景德鎮,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時下因罕見,取而代之是個別名瓷廠制的。這種茶甌外圍習慣彩繪山水花卉,有的還書寫「清心明 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每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因為工夫茶多為閒情逸致時品飲,而非純為解渴。平時,茶盤上只擺3個小杯,呈「品」字形,當地諺語 「茶三酒四」大概就是由此得來的吧。
泡飲工夫茶對水乃至水壺的選擇相當嚴格,因金屬壺燒的水大多有雜味,而粵東燒製的薄瓷水壺「玉書?」,不但無此弊且保溫性好,冬日裡離爐許久水溫仍不 低,久用也不易結水垢。水壺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壺茶,即從燙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將開時,小蓋被蒸氣掀動「撲撲」直響,似乎在說:「可以泡茶 了!」原來,泡工夫茶水不宜過熱,以起「蟹眼」(初沸)為適,而玉書煨正便於掌握水溫。因何稱之「玉書」?相傳,古時有位藝匠設計出此壺後,一時想不出叫 什麼名稱好,便邀來三五茶友文朋命名。茶友見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後人認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輸」。
工夫茶具「四件寶」的最後一件紅泥烘爐,乃選取粵東優質高嶺土燒製,高尺餘,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 燃料,火熱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性能好,水溢入爐火猶燃,爐不裂。有的爐門配有茶聯,如「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嶽茶」、「茶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 魔」……顯得古樸雅緻。工夫茶人愛茶更愛茶具,有的遊山玩水或出外公幹,竟要攜帶「四件寶」,可謂形影不離,其痴情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海峽兩岸品工夫茶的 風尚經久不衰,從客觀上促進了我國陶瓷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