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經典壺型款式-西施
相傳西施壺的製作靈感是來自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西施,
有資料可考的最早製作西施壺的應該是明朝時期的陶藝家
徐友泉出生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名士衡,
民國年間,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學家李景康、張虹合著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紫砂史專著《陽羨砂壺圖考》裏,在記載徐友泉時寫道:“又,友泉嘗為吳梅鼎父延攬於家,窮年累月、竭智殫思,制有云罍、螭觶、漢瓶、僧帽、苦節君、扇面方、蘆蓆方、誥寶、圓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蓮子、合菊、荷花、芝 蘭、竹節、橄欖六方、冬瓜麗、分蕉、蟬翼、柄雲、索耳、番象鼻、鯊魚皮、天雞篆珥諸式。”徐友泉,名士衡,友泉是他的字,明萬曆(1570年-1619 年)人,生卒年不詳。從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年-1566年,生卒年不詳)做出第一把有史可考的樹櫻壺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間只不過隔了 50-70年左右,經歷了趙梁、董翰、袁錫、時朋(時大彬之父)“四名家”以及時大彬這兩代人。徐友泉是時大彬的弟子,這樣算來,他應當是紫砂壺史上自供春之後的第四代人物了。小編翻遍了自己所能接觸到的紫砂文化典籍,尚未發現徐友泉之前有誰做過西施壺的記載。徐友泉是有史記載做過西施壺的第一人。
西施壺
圓滾滾的壺型給人一種完美與和諧之感,古樸典雅的模樣也吸引很多愛壺友收藏,其圓潤的壺身可以使沖泡中的茶葉盡情舒展開,加上優質的紫砂礦製作的壺材質,使茶湯完美詮釋。深受茶友們的喜愛 可謂是必備的經典壺款之一。
歷代製壺名家流傳下來的西施不少,短嘴、倒把、截蓋皆為西施壺的特點,製作精美的西施壺其不僅會注重茶壺身弧度更同時講究完美的比例平衡,配件及做工的精細度絕對會影響茶壺品質因素,
現在市面流傳的西施壺,主要是以近代紫砂大師 王寅春.顧景洲所做的西施壺為藍本,
顧老的壺式較之王老的壺款式,總體上大同小異,前者清秀、後者豐滿。
其中,一、倒把(古稱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蓋子加身筒;四、截蓋;五、乳頭形的壺扭,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顧式兩者都是一樣的。王、顧之後的藝人所做的西施壺,基本都是沿用這款型製。當然,也有一些例外的,他們試圖做一些創新,所做的作品脫離了前面“五大要素”,但還是不離“乳”這個母題。王寅春、顧景洲都是從傳統中走過來的藝人,傳統功底根深蒂固,他們所做的傳統器型應當是可以作為依據的。如果這個論點成立,那麼,西施壺就有了一個實物的大體標準(五大要素),我們按圖索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壺發展演變的一些端倪。
以此為藍本,所見載之於文獻資料的,最早的實物圖片,是明晚期(天啟、崇禎年間)的沈君用所做的一隻紅泥粗砂小壺,底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天啟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壺“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頗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長些、倒把打開的幅度略大些,此壺圖片收錄在《陽羨砂壺圖考》的下卷。
可惜,徐友泉、沈子澈、許龍文的作品難以尋覓,清一代名家傳世作品也很為罕見,於是今天紫砂人製作的“西施壺”基本學自“顧景舟、王寅春”二位大家的經典。
在紫砂界有一說:西施壺形體盡極致之美,有令人怦然心動之魅力,一為顧景州的西施壺,雍容華貴,像京劇裡的“梅蘭芳”。二為王寅春的西施壺,嬌小玲瓏,似京劇裡的“荀慧生”。
高:6公分寬:8.5公分 底款:『荊溪惠孟臣制』 把款:『景記』
寅春式西施,在形制上,因王寅春老人的創作而獨有此行。此器行圓柔中含剛氣,內凝上拔。的子微扁呼應身筒的大形。壺把不拖不嬌,微微收緊上提,亦顯力度。“把”部位的內弧線條融合到身筒的外壁的線弧度中去,更加的完美和悅目。
底款:『陽羨惜陰室王』 把款:『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