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原礦簡介-團泥

宜興紫砂原礦簡介-團泥

團泥(段泥)是指以自然存在狀態命名

為非單一品種礦料,其質性有軟硬之分。
根據各種礦料不同的共生狀況,團泥有著不同的粉砂質類型。宜興方言「團」、「段」同音,並且大部分團泥類礦料燒成後呈多種黃緞色調,故也習慣稱為「段泥」。

團泥是作為共生礦形態和其他紫砂礦類一併採掘的,一般是以綠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狀態存在,有少部分是以綠泥和紅泥融合共生的狀態存在,以紅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狀態的形式極少。
段泥也是宜興紫砂陶土的三大泥類之一。段泥亦稱“團泥”,因黃龍山中有個小山頭稱之為“團山”,故“團山”所產之泥,稱之為“團山泥”,簡稱“團泥”。因“團”和“段”,在宜興方言中讀音相同,故“團泥”又稱“段泥”。也有人認為,黃龍山中無“團山”,所謂“團山”乃台西之“台山”,“台”和“團”讀音也相同,謬矣!
明清及民國時期,沒有“段泥”之稱,“團泥”舊時稱“老泥”,明代周高起《陽羨藝壺系》說:“老泥,出團山,陶則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黃和之,成淺深古色。”“白砂星星,宛若珠琲”,則為段泥製品的顯著特徵。


段泥是現代人對燒成後

,製品色澤偏黃偏淡的一類泥料的通稱,也並非指某種單一的具體泥料。段泥礦料,無論是原礦,還是燒成後的作品,整體色黃偏淡,素淨淡雅,如清水芙蓉,凌波仙子,清心怡人,素心芬芳,素有“素心素面”之稱。
從泥料的產狀和性能上來看,段泥大致有兩類:一是白泥類的段泥,一是共生礦類的段泥;從原礦泥料的外觀特徵上看,有綠泥、有芝麻段泥和白麻子泥等;從成陶後製品的外觀色澤來看,有金黃段泥、米黃段泥、青段和老段泥等,由“陶人匠心配合”的墨綠泥等,也歸之於段泥。
地質上,段泥產於上泥盆系上統五通組及中下統茅山群地層系中。五通組地層中的段泥,多呈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成礦條件為還原或強還原條件生成,其顏色為有機質或分散狀硫化鐵所致;茅山群地層中的段泥多為淡綠色、灰綠色、淺綠色,成礦條件為弱氧化或弱還原條件生成,其顏色為含二價鐵離子的矽酸鹽礦物所引起的。


天然優質的團泥礦料燒成後呈色自然

,胎質中砂質顆粒豐富,具有柔和的層次效果。因礦料中大小砂質顆粒燒成後收縮不一,形成胎質豐富的肌理質感,會呈現多種俗稱的「鯊魚皮」、「魚籽」、「梨皮」等表狀。劣質的團泥礦料燒成後顏色比較暗灰,表面具有乾澀感,胎質中砂質顆粒也比較雜亂,外觀色澤效果較差。有部分還會因共生結合礦料質性的較大差異,在製作時因不同顆粒軟化程度不一,而將部分顆粒壓碎,在胎質表面形成「拖尾」現象。

原礦青段泥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