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經典款式傳爐

紫砂壺經典款式傳爐

 

傳爐壺

在宜興紫砂壺器型分類中,歸為方器,就茶壺的造型而言,
四方傳爐壺是屬於紫砂光素器的範疇,壺器身形狀是以方器為基本形體,
但在方中又有寓圓,比起一般方器紫砂壺更多了一份圓潤之美。
以壺器型製作的難度來看,標準的四方傳爐壺的其成型難度相當高,也可以說是宜興紫砂陶器中,很具挑戰性的幾個經典器形之一。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四方傳爐紫砂茶壺其外型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在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典範,
整把茶壺如要做得比例恰當、給人珠圓玉潤又要骨肉廷均的感覺,當真是實屬不易有難度的。

歷代的宜興製壺藝人各種經典的壺款式大都會有製作,傳爐壺應該是許多陶藝家公認很難做的方型茶壺,也許也是因為難做的關係,傳爐壺在紫砂市場上會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


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宜興紫砂傳統壺型,至清末時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首先傳爐這種外型的爐子,在古代是道家用來修煉丹藥的爐子。
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遊盡天下名山,與丹術,醫道頗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撫州南城)覺得泉水清冽脫俗,於是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跡猶在。麻姑泉釀酒又稱壽酒,洪祖以其水煉丹求壽成仙,而人壽之極致又稱茶壽。今以陽佳砂壺,仿傳爐之型,飲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時還有「金殿傳臚(爐)」一說,明清時代在殿試後兩天,皇帝召見新科進士。考取的進士們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於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後與王公百宮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 「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序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因古時候紫砂壺是士大夫階級的雅玩,將壺名取為傳爐,應有取其諧音後又取意自勉吧​​。

紫砂壺經典款式傳爐的蓋子



就茶壺外型製作的難度來看,四方傳爐壺的成型難度相當高,製壺的陶手一般多採鑲身筒技法作成粗坯,再將上下左右逐一拍圓,所以從純手工製作的傳爐壺的內部四側,一般是可看出四條泥片相接的突起接線。而在茶壺嘴的造型難度亦高,方中帶園,圓裡寓方,再加上多為三彎流式(當然亦有一彎流及二彎流者),這在處理上是倍增挑戰的。況且壺嘴攸關全壺氣勢、整體造型,更涉及在泡茶的實際使用例如倒出茶湯水時是否順暢有力、斷水時是否果斷而不留茶涎,所以從紫砂壺的壺嘴最能看出陶手的技藝修為與美學涵養,亦常是鑑賞陶手製器真偽的重要參考。

 傳爐的壺蓋延續了全器造型特微,大都為方型圓角,一般多採壓蓋的形式,
一把製作精良的傳爐壺的蓋子,要能四面通轉無礙,面面俱到,能接續整把壺的氣韻。至於壺鈕的處理則有橋型、笠型、圓方型等形式,取決的標準除了要能便於掀蓋、隔熱,更需顧及與器身的整體搭配協調與否。

紫砂壺經典款式傳爐底部


 四方傳爐紫砂壺有另一個俗稱“四腳豬”,其壺底的“豬腳”自然是最明顯的特徵。
幾乎所有的傳爐壺式的底足皆採「釘足」形式,且多屬短柱型,其它如石瓢壺常用的圓釘型或如意雲頭型則未見使用。即使是小小的釘足,各家作法亦見差異,有的耿直如圓柱,有的則呈倒梯形,更有的尖削如粽角,各見特色。至於壺把的形式則千篇一律為「端把」形式,未見有提樑或橫把者。其端把均為上粗下細的“正耳把式”,常見於方器的方形端把因線形不搭,所以未見採用。


  以上是宜興紫砂壺中四方傳爐壺在造型上外觀的特徽。在外型上四方傳爐是一把造型討喜又經典的款式,一般壺體會較厚實穩重,很受愛壺人士的喜愛。